首页 | 重要文件 | 领导讲话 | 工作动态 | 经验集萃 | 理论研讨 | 青蓝工程 | 心语园地 | 人文艺术 | 镜头视野 | 影音之窗 
 

梦在心中 路在脚下 干在实处

2017-07-20

“中国梦”是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为民执政、为民谋福这一根本宗旨的新概括和新表述。极大的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,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同心同德地努力奋斗。

“中国梦”既有国家的,也有集体的还有个人的。所以一个“梦”把国家、集体和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,国家兴旺,则人民幸福;人民奋斗,则国家富强。

1、 国家的梦

回顾历史中国早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的梦想,那时只能借助神仙和灵丹妙药。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实干,我们圆了古人的梦想,实现了登月。

近代经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,国家贫弱,人民穷困,梦想过上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”的美好生活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,我们用3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近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进程。人民是直接受益者,过上了何止是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”的日子,“两水两气、手机通话、汽车代步”已经普及。至于出国旅游、国外购房、兴办企业也不在话下。

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在率领中国人民以“踏石有印,抓铁有痕”的精神艰苦奋斗,攻坚克难。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任务:经济体制改革、政治体制改革、文化体制改革、社会体制改革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和国防军队建设改革。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。

2、 集体的梦

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梦想,而每个集体梦想的实现,都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,是中国梦的一部分。以我校为例:在1964年我入校时,只有二个系,6个专业每年招400名学生,全校五年制共有2000名学生。没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,讲师也屈指可数,校园小到连一条柏油路都没有。到现在整整50年,学校已经成为设有17个学院、43个本科专业,具有学士、硕士、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。1100人的教师队伍,院士3人,博士生导师37人。每年招收5000多名新生,四年制共2万多名学生。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出10多万人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。这些变化是工大几代人,艰苦奋斗的结果。我们是亲历者,也是实践者。深知实干才能兴校的道理。

“教育梦”是“中国梦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中国梦的实现输送精神力量、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。我校的发展,就是我们为实现“中国梦”而作出的应有贡献。我国各行各业实现自己的梦想,必将汇聚成不可抗拒的中国力量,成就我们伟大的“中国梦”。

3、个人的梦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,且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着。我在小学时身体不好,经常得病。梦想有个健康身体,于是开始学武术,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,三年练下来身高长了11公分,体重长了30斤。小时的梦想实现了,使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走向今后的人生。

考入大学我梦想自己能在专业上有所成就,文化大革命使我的梦想不得不推迟到工厂去实现。在工厂我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,与老技师一起搞成了“凿岩机装配生产线”,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。我也被连续三年评为厂先进工作者。

1980年我调入学校从事“互换性与测量技术”教学、科研工作,担任“全国标准化委员会(SAC\TC240委员,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;参与编写的齿轮检测国家标准(GB\T13924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检验规范),被机械部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19921995年我被借调到东陵区担任科技副区长,经三年的工作,在区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东陵区被评为“全国科技先进(县)区”,我也被评为“全国科技兴(县)区先进个人”。

1996年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

回到学校先后被任命为校长助理、副校长,党委副书记。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解决了:校暖气管网系统严重跑冒滴漏问题,筒子楼改造问题,新建了四号教学楼和艳粉住宅楼……等。改变了学校教学环境,也使800多名教职工住宅紧张情况得到大大改善……

光阴似箭,2005年我退休了,回忆在职时的工作我无怨无悔,我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为学校教学、科研和基本建设添了砖加了瓦,为学校的发展出了力,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——“对工作不干则已,干就干好。不求名利,只求更好”。

退休后可以安度晚年,过上含饴弄孙的悠闲生活了。但工作需要,学校让我担任“校老教授、老科协”常务副会长、会长工作,义务为老同志服务。我承担了,努力了。多年来我校“老教授、老科协”多次被省、市评为先进集体。

2010年学校又让我担任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”常务副主任,我责无旁贷,又承担了。我与驻会的老同志坚持“上午保证不休息,下午休息不保证,晚上活动不缺席”,满腔热情的从事关工委工作。

我校青蓝工程工作,在教育部召开的“全国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”上交流了经验;

我组织了“老教授报告团”,并亲自为学生做了十几场报告,老同志用自己学习、工作、成长的经历,告诉同学们如何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。既有长者的嘱托,又有亲人的关爱。每次报告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,在我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正能量;

为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,我亲自指导学生的武术协会,参与指导学生的摄影协会,丰富了大学文化生活,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;

我与驻会老同志编写了“沈工大关工委资料汇编”,全面反映了我校20年来关工委的主要工作,作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保存在校图书馆和档案馆。

日月如梭,转眼我已年近70,这个年龄已不会有年轻人的梦想。但“发挥余热,尽力而为。不求所得,只求务实。”——这就是我今后的人生梦想。

我不知还能工作多久,但我坚信:个人的梦是集体梦的一部分,也是国家梦的一部分,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:梦在心中,路在脚下,干在实处。用自己的努力为学校梦、中国梦的实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。

201452

作者简介

于秋恩,男1945年生,中共党员。沈工大退休教授,从事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》教学多年,担任全国标准化委员会(SAC\TC240)委员”。曾任副校长、党委副书记职务。退休后任“校老教授协会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、会长”及“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”工作。

上一条:参加“关心下一代”工作的情缘事 下一条:终点之后的慢跑

关闭

 

版权所有:365足球数据  技术支持:现代教育技术中心